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神與聖

敬讀釋迦牟尼佛(世尊)得道成佛的一生,瞭解到:在靈修盛行的印度,世尊實可為一位聖者,祂誠實宣揚的佛,眾生皆佛,是在心靈層次無限提昇的法門,如果我們對宗教的認知是接近"學說",那我們可認定佛教是一種宗教,如果我們對宗教的認知是接近"信仰",那我們可認定佛教是一種靈修學,而不是一種宗教。或者說:佛教與膜拜至高無上萬物起源之神的基督教,是兩種完全不同面向的"宗教"。甚至可從神的角度看:佛教的盛行是神的旨意之一,因為祂要拯救全體。

芳鄰借我閱讀數本初信者的書,其中有本郁嵐寫的《耶穌是神的兒子麼》,同樣他在第三章所寫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也從未自稱自己是神。

現今,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自己是誰生的,實際多是父母告知我們的,但是,遲早有一天,DNA的秘密被破解,複製人將被天衣無縫的製造出來時,甚至連記憶都被完美的複製或"篡改",那天或許就是預言中的"末日"了,人們將要如何確定自己的父母是誰? 甚至,"當下"都將無法確定:自己的"過去"是來自那段"歷史"?

研讀《耶穌是神的兒子麼?》這類的書,只是為了觀照是否仍有不足的認識,實際上這個議題對我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因為宗教就是宗教,祂只關乎信仰,而非關乎學術考古,宗教共同點都是誠實正直的相信,而非誠實正直的懷疑,如同懷疑自己的父母去渡過一生是沒有意義的,懷疑自己的信仰去渡過一生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與其我們查考別人(自己父母)的存在,不如隨時能查考自己的靈魂是否存在,靈魂魂的歸處是否是我的智慧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個意識清楚的支配我的信仰,那麼,說到至高無上的唯一(The ONE),當我們說到 祂,如同孩子說到父親,聲聲呼喚,無論 父親 在哪裡,都會有所感動,想要回應,這應不是文學、也不是藝術、更不應被當做大腦科學解析,而是自己靈魂的感動,使自己魂體合一。與父親類比,不同的是屬世的父親,是有限的,他受到外在環境或內在身心靈疾病等影響,常常無法給予我們無限的關愛,而無限的關愛是被每個人渴望的,這是 神寫在我們DNA魂體裡面的,沒有人能除去,即便到達虛空境界的人,也會渴望法喜的充滿,用世俗的眼光看這些人極可能是離經叛道的從這個「教」到那個「教」,也就不足為怪了。

過去,關於 世尊聖者的學說,我很容易領略並且實想,讓心靈喜樂,但遇到真正的考驗時,卻往往無法智慧的引領自己,關鍵時刻心生憎恨、口出惡言,如同大迦葉(音:射)尊者(名份是師徒,實際上是與世尊同修的道友)在關鍵時的憎恨之眼,怒視口出妄言的釋迦門徒,事後才能警醒的對那門徒認罪、並回復視對方及眾生皆為佛,如同我們常在關鍵時的憎恨之眼,怒視我們無知的妻子、丈夫、孩子、兄弟、姊妹、父母、徒眾,怒視這些至親卻最能傷害我們的人,不斷上演,證明我們皆無法達到 神的恆忍恩慈,但又都渴望如同 祂的心,平時,我們都如同大迦葉曾只感到閒雲野鶴般清淨解脫的自由,但總有忿怒邪靈乘機而入的時候,蟠距心靈使我們忘記原來的自己,聖者、尊者尚且如此易起憎惡心,更何況凡骨未脫的我們呢?一切修行往往經不起一次考驗,要到何時才能離開輪迴人世呢?

原來,基督的答案就直接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生都是一個靈魂的生,死時即刻立判,沒有第二生的機會。信仰的當下即可跳脫輪迴,可免萬劫不復。

要如何經得起考驗,我觀照到這是要重新調整人我關係思緒的,閒雲野鶴慣了的人恰恰難以招架,而起念發願的無私貢獻眾人,往往是最單純、最"方便"的法門,但正因為人心險惡,也許也是最險惡的法門,如果沒有足夠的"放下"準備,並不建議冒險嘗試,可能反會墜入無邊的恨惡,如果有足夠的"放下"準備、準備被眾人誤解、羞辱,透過"人心"證得我心的變化,喜樂也是無邊的,無奈,人的靈魂間存在極大的差異,這也許說明了基督教為何有許多證道分享,渡己更思渡人,世尊如是;大迦葉亦復如是。

但 耶蘇基督不是如此,祂並沒有想渡己,與創世紀、舊約時代的神子相反, 祂放棄自己的神力,不斷放棄用神力去迷惑世人,但悲憫生出神蹟,每當人群因神蹟聚集在 祂前面時, 祂又用召喚「悔改」來驅散眾人,(可見「眾人」懼怕悔改),使世人放棄追尋神力,反思尋求自己的心,迫使自己的靈魂出來領會 祂以及 上帝的存在,而證得自我的神性,原來,我是 神的兒女。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知識的有限

近日的傳講,目的在指出人的有限特性,如果人們執著於自己或他人的知識,會有許多無所適從的情況產生,並不能真正解決人生在世的許多重大問題。

圖表: 知識的四個向度
┌─────┬─────┬─────┐
│─────│我知道 │我不知 │
├─────┼─────┼─────┤
│你知道 │ 已知區 │學習區 │
├─────┼─────┼─────┤
│你不知 │ 解說區│ 未知區 │
└─────┴─────┴─────┘

圖表中的未知區,即為人類廣大知識的陰影區,也就是說人類窮畢生精力也有四分之一的向度是恐怕連"察覺"都難以發生,尤其是高知識份子,也許借佛法術語:知識障。

過去我曾堅持要證明的,在一夕之間突然發現不再是這麼絕對重要因為,時間的要求,或是階段性的要求,例如:要求我必須"暫時"顧全大局時,就突然發現過去堅持的不再是這麼絕對重要,因為"絕對"必須在無其他因素干擾下才能得以堅持,人生有太多干擾因素了,太多的"絕對"只能徒增困境。而忽然發現:這個"暫時"我可以讓它直到永遠。

吳紹楨長老 證道:新心
我們用"合理化"、"謊言"來使心逐漸變硬。
人為心之器皿:國父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國家之治亂繫於社會之隆污,社會之隆污繫於人心之振靡。」
恩慈的心:別人說話不客氣,就生氣反擊,而沒有憐憫心。
真正的謙虛:是本來高高在上者,卻能捨棄自己的權利。
溫柔的心:母親,神無法親自疼愛每個人,所以祂以親情慈心的形式在人間傳遞,讓人類知道:他們是蒙神祝福的。
忍耐的心:眾人皆嘲笑:"上帝用泥土創造人",看似荒謬,但是用科學分析:人的組織、血液、骨骼、器官構成成份,泥土中皆有一樣的元素,而且所有食物皆取之於泥土中長出的造化物。人們信什麼都可以就是不信上帝,(某天,因為芳鄰的一席話,我恍然大悟了,原來眾人皆以為:信上帝具有"排祂性",事實上,這不是"硬性規定",而是漸進、自然形成的,信仰者因為相信了後往往會不由自主的放棄其祂的"眾神",因為:既然信了萬物(包括"眾神")的源頭,何必再倚賴其祂而 祂,總是很有忍耐心的久候我們,像忍耐孩子的成長與任性一樣,因為當浪子回頭時,總是痛哭懺悔,內心充滿感恩與喜樂。除非我們不相信"眾神"也應有一個源頭,當我們談到神的源頭,那就應該是只有一位)
饒恕:真的很難,饒恕是屬神的,犯錯卻是人之常情,據說:當人信了耶穌就會具備饒恕的能力。
愛(心)是聯絡全德的,當我們不安時,就是上帝的警報聲響了。
(家庭)合一的心:家和萬事興。
感謝的心:上帝要我們凡事謝恩。
敬拜的心:一位歷經數十年勞改掃廁所的黑五類,唱著詩歌"在花園里"蒙神祝福,度過惡臭環境。

在花園里

獨步徘徊在花園裏,玫瑰花尚有晶瑩朝露,
忽有溫柔聲傳入我耳中,乃是神子主耶穌。

我主慈聲何等甜蜜,小雀鳥停歌屏息傾聽,
主使我聽見天上美妙音,叫我心快樂甦醒。

〈副歌〉
祂與我同行又與我共話,對我說我單屬於祂;
與主在園中心靈真快樂,前無人曾經歷過。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公共事務,公開解決

社區委員會改選,很高興我們贏得大多數芳鄰們的支持,五棟中第一高投票率,同時榮獲第一高票之餘,我們在前時表揚協助我們許多的芳鄰也有多位當選及備選,小住委終於相信我具名公開張貼「常態性社區語言」的作法是正確的。

所謂「常態性社區語言」,就是中性的揭露大多數社區居民都會問的事務:
社區日常支出的要求
社區工程簡報的要求
社區外部監督的要求

而不只是「人在做、天在看」,是「大家都在看」!

公共事務,公開解決,雖然,在選舉前夕有5位現任委員簽署反對公開討論社區日常支出的要求,斥責為「黑函」、「大字報」、「非法會議」效果顯示:適得其反。

這讓我微渺的體會到<貨幣戰爭>作者的心情,當他揭露大多數自由貿易的人民都會問的事務時,那份用盡全身能量的勇氣,在人類粹煉自我的長流裡,真正的、再一次,鼓盪出震震嘎響的巨浪。

另外,值得省思的是:經過兩年,我跳脫了當權者的挑釁要求:「罷免我」極端做法,而找出較為溫和而理性方式,但是這些做法竟然在國宅法規、社區組織章程裡都找不到,公開的行為規範,只有極端的罷免有明文規定,較溫和的溝通卻沒有明文規定,好像是不鼓勵公開討論,無怪呼社區事務常常一翻兩瞪眼,鬧到政府窗口不堪其擾,為此,提供給市政社區法規研擬相關單位參考:
  1. 社區委員於執行社區事務前、正式會議前彙集住戶意見等必要情況時,得在社區單獨具名張貼公告、發放傳單、召開說明會、討論會。
  2. 未經正式會議討論通過,主委不得匿名以管委會名義任意張貼公告。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創造逆境生活

女兒快四歲了,惦記著大學時,當牙醫的表姐表姐夫對子女苦心經營的逆境教養,現在輪到我擔任這個創造者的角色了,從小睜眼就只看到優渥的生活環境,一切都是那樣的理所當然,像是永恆存在一般,看著稚嫩的小臉忍不住要多關愛一些,還怎麼忍心對她施以阻撓的逆境呢?

友人告戒:千萬不要過度處罰,她突然出現恨你的眼神就麻煩了。於是謹記在心,處罰與告誡之後都會緊接著伴隨呵護與最歡樂的遊戲,讓她能勇於接受應承擔的一切。

買一件玩具,詳細看了三次、拖了一個多月,最後在她連續乖了一個禮拜後做為獎賞,得來不易,果然是被她最珍惜的玩具。
一次又一次的試驗,她愈加乖巧,新的擔心又隱然產生了,學理上,過度乖巧恐怕會引發更大的叛逆潛意識,以證明自我的存在。
因此,須要常常不斷提醒自己:要偶爾放手,讓她犯錯,不要事事干預。

可愛的Brandan總是愛逗Yva,她被推的時候,就放聲哼哼唧唧起來,期待我的阻止,轉念,將來在學校怎麼辦?還是一樣直挺挺的被推倒嗎?不如,趁此機會教她站弓箭步、交叉雙臂,懂得如何做好防衛基本動作吧!也許...我是一個有點怪的爸爸?

延伸閱讀: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子女教育與民主素養

到底可不可以打(體罰)孩子?到底可不可以罵孩子?隨著女兒越來越大,這逐漸成為我思考的重點問題,眾說紛紜,許多教育單位都"嚴厲譴責",我想:他們指的是"在學校"這個場所。

那在家裡呢?孩子的爺爺、奶奶痛心的希望我不要打孩子,「但是我可是被打大的」,我在心裡吃醋的抗議著,不過這證明爺爺過去也望不要打爸爸。

買鞋時,鞋店老闆懊悔地遵遵告誡:「別打女兒,有一天她會眼角露出恨意,再也不跟你說話了。」此說也是重要參考。

李家同先生推荐的書本之一<<我這樣教出資優兒>>作者徐權鼎先生在書中有關教育子女說謊的對策也有體罰的建議。此為我說服自己最主要的依據。

其他,還有許多父母的建議、兒童心理學書籍等的參考,因此我目前得到的教育原則如下:
  1. 盛怒之下不打,小孩會被"猙獰"的臉嚇壞,那是破壞親子關係的關鍵,或者由配偶"代打",也避免小孩有忿怒即可打人的錯誤觀念。
  2. 先期重重打,後期就可"儀式性"的輕輕打。
  3. 用殺菌處理後的細塑膠條打屁股,不會傷到骨頭,但是很痛。
  4. 邊打邊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爸爸很難過、你不乖、哭沒有用、聽話才有用阿!...」語氣要婉惜平和。
  5. 稍後即刻親自為子女擦藥,撫平傷口與心靈。
  6. 背對揮打,可避免子女模仿。
後記:四歲時,女兒表現良好,因此宣佈廢除"咻咻",改為每次只有罰站反省10分鐘,反省後討論反省心得,培養女兒反省能力,這激勵她奮發自我的規範,由於表現良好,很快的一週後宣佈廢除罰站,改為每次只有罰坐反省5分鐘,這更激勵她的榮譽感,有了榮譽感,搭配簡短的"騙人"與"開玩笑"分析,此時期小孩"愛說謊"的症狀,自然也不藥而癒啦!

只是,她知道不能說謊,就避重就輕、或避而不答,簡直與大人無異嘛!傷腦筋=_=a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從理所當然到孤老的世代

假日,與可愛的妻小在美麗的淺水灣砌城堡,看著砂堡排列出的城鎮,慢慢的被夕陽下的浪花漸漸地消融.....黃昏之中,讓人不禁自問:這裡有多少稚氣的堡壘一次又一次的被撫平?...

我之所以這麼稱呼我們所處的這一代,是觀察目前年齡約在60~70歲那一代的法國人,我們大約跟他們差了3、40年,他們與我們這代有許多共通點:由於當時整體經濟處於起飛階段,他們的童年都是看著一切蓬勃成長,家境逐漸富裕,他們的世界觀正好與父母的說辭一致:只要你.....就會.....。一切都是那樣的理所當然,這是個'理所當然'的世代,沒有達不到的事,但是,如果有人往外面的世界注意一下,很快就會發現真相:其他地區許多人可是努力一輩子什麼都得不到,「原來,我們只是這個楚門世界
(The Truman Show)的一角。」許多人渴望得到的事物,卻是我們日常的呼吸、喝到的水那般希鬆平常,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個神話也會像任何事物一樣:一切終將被宇宙無情的蝕毀、夷平........

法國的'理所當然世代'進入工作職場的時機,正是遇到能源危機、產業外移的時候,當時已整合上中下游的龐大企業集團逐漸的分崩離析,對當時大量的白領、藍領組成的新家庭造成生活上持續性的壓力,一切都不再是理所當然,高成就、高所得然後高失業造就了成千上萬的躁鬱症與憂鬱症的夫妻,越是聰明的人,常常是病起來越嚴重,最嚴重的事情發生常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當時這些夫妻錯估了局勢,認為春燕會再回來,而且認為對方'理所當然'的要負最大的責任,想要改變不可能'立即'的改變。

憂鬱症患者在言語與神情上常顯得漫不經心,這讓身旁的躁鬱症患者常會不知不覺的感到不被重視與憤怒。躁鬱症患者的樂觀與好脾氣常被憂鬱症患者不經意的視為'理所當然'或是過度天真。

由於'理所當然世代'的世界觀是被蒙蔽的,因而常在小小的付出之後就要求許多回報,他們幾乎都把中古世紀那些殉道者前仆後繼的事當作另一個星球的故事書。

由於太太也在工作賺錢,又要操持家務,當時的丈夫雖然壓力大,但在相處上多是盡可能的和顏悅色,但太太工作、家庭兩頭燒,多是要求平等或是情緒不穩,至少不會像個小鳥依人般的撒嬌,之後又對自己的情緒化感到懊惱,長期下來夫妻間產生許多壓力。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新興都會的夫婦婚後,兩人忙著工作,小孩因扥育而疏於照顧。出了問題,才會拿上一代的方式來指責對方。

總總原因,'理所當然世代'最後不約而同的高喊:「獨立自主!」成為有史以來最多孤獨終老的"孤老世代"。

這就是目前年齡約在60~70歲世代的法國人,有老伯伯、老嫫嫫,就是沒有一對的,他們最喜歡找年輕人聊天,但是只有少數年輕人有耐心與愛心,大多是自顧不暇的年輕人。

也許, 您會問:他們的子女呢?
是的:他們也有名稱:'不婚世代'。因為他們厭倦了從小看到大的'躁鬱症'大戰'憂鬱症',這些人發現一種現象:同居都好好的,一結婚就鬧分裂。

除非, 您不是個家庭價值中心論者,不管 您願不願意,這就是我們所處的年代,面對'孤老的世代',我的選擇:做好個人情緒管理(管理不等於壓抑或舒壓,請洽 您的心理或婚姻諮詢師),以家庭為中心,以配偶為生活中心,其實躁鬱症只是樂觀多了些、憂鬱症只是悲觀多了些,正好可以相互補正對事物的評估,在家庭的這個避風港中,不苛責對方、不放肆、不爭是非對錯、不賭氣,在吵架前盡可能把握這個自我超越的修行機會,先對對方宣告:「我才不上當、我經得起你(妳)的考驗!」,讓吵架變得有藝術、有智慧。

時間是感覺的殺手
當彼此都累了的時候,時間卻常在此時更加無情的催促著,疲倦時的言談,會令三歲大的小孩哭鬧不休,疲倦時的言談,同樣的會使成年人不經意地把彼此的期望當成無理的要求,而使得最親愛的人傷痕累累,意識到此,要學會掛在嘴邊,常互相鼓勵:「你(妳)已經很棒了!」來強調那不過是個"建議"而不是"要求",把彼此身心修補好,老來好作伴。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從尊重到尊重才是真尊重‧從友善到友善才是真友善

小時後,剛到學校滿心歡喜的結交新朋友,總是偶而會遇到幾個惡作劇的小朋友,以苦頭回報尊重與友善,姑且不論這個惡作劇的孩子背後的環境與人格養成是多麼的另人要給予同情與體諒,但是從對應的態度再一次傳遞了這個惡,"證明"惡的力量是多麼具有真實的價值,那些友善的臉最終都變成了憤怒或沮喪,經不起一點考驗,於是這個惡作劇的孩子似乎找到了依據,"確信"所謂的尊重與友善不過是天真的虛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繼續往偏差的人生邁進....。

這些成長的陰影,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一直到大,從幼稚園到研究所,越大越欠缺這樣的情緒磨練,事實上,在學校裡很少有人能教我們成熟的態度面對衝突。

當然長大以後,人格稍具成熟,不幸遇到問題時,人們彼此尊重是一種基本禮貌,但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導致許多事情都交由第三者轉達,一來是怕自己的憤怒或沮喪情緒撕裂雙方的關係,一來也怕太過干涉別人導致反彈。

這些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以前"就發生過很多次,我們都是這樣告訴自己,但是我們往往忘了問那對方是如何看待我們,甚至不敢問,因為一個原始的懼怕仍然深沉的印在淺意識裡......那個得意的笑容。

這不過是小時候遇到的傷害,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成熟的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但是很多人遇到事情時,這樣的情緒又再次影響很多人的行為,不知不覺做了"被害者"的準備動作,間接的溝通造成更大的誤解,於是尊重再次變成了憤怒、友善再次變成了猜忌。

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已經成熟到能夠尊重與友善的對待每一個人,包括自己與傷害我們的人。

後記:感謝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彼此開誠布公握手言和,避免了中間人無心的挑撥與愚弄,一起走出了誤會的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