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快四歲了,惦記著大學時,當牙醫的表姐表姐夫對子女苦心經營的逆境教養,現在輪到我擔任這個創造者的角色了,從小睜眼就只看到優渥的生活環境,一切都是那樣的理所當然,像是永恆存在一般,看著稚嫩的小臉忍不住要多關愛一些,還怎麼忍心對她施以阻撓的逆境呢?
友人告戒:千萬不要過度處罰,她突然出現恨你的眼神就麻煩了。於是謹記在心,處罰與告誡之後都會緊接著伴隨呵護與最歡樂的遊戲,讓她能勇於接受應承擔的一切。
買一件玩具,詳細看了三次、拖了一個多月,最後在她連續乖了一個禮拜後做為獎賞,得來不易,果然是被她最珍惜的玩具。
一次又一次的試驗,她愈加乖巧,新的擔心又隱然產生了,學理上,過度乖巧恐怕會引發更大的叛逆潛意識,以證明自我的存在。
因此,須要常常不斷提醒自己:要偶爾放手,讓她犯錯,不要事事干預。
可愛的Brandan總是愛逗Yva,她被推的時候,就放聲哼哼唧唧起來,期待我的阻止,轉念,將來在學校怎麼辦?還是一樣直挺挺的被推倒嗎?不如,趁此機會教她站弓箭步、交叉雙臂,懂得如何做好防衛基本動作吧!也許...我是一個有點怪的爸爸?
延伸閱讀: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子女教育與民主素養
到底可不可以打(體罰)孩子?到底可不可以罵孩子?隨著女兒越來越大,這逐漸成為我思考的重點問題,眾說紛紜,許多教育單位都"嚴厲譴責",我想:他們指的是"在學校"這個場所。
那在家裡呢?孩子的爺爺、奶奶痛心的希望我不要打孩子,「但是我可是被打大的」,我在心裡吃醋的抗議著,不過這證明爺爺過去也望不要打爸爸。
買鞋時,鞋店老闆懊悔地遵遵告誡:「別打女兒,有一天她會眼角露出恨意,再也不跟你說話了。」此說也是重要參考。
李家同先生推荐的書本之一<<我這樣教出資優兒>>作者徐權鼎先生在書中有關教育子女說謊的對策也有體罰的建議。此為我說服自己最主要的依據。
其他,還有許多父母的建議、兒童心理學書籍等的參考,因此我目前得到的教育原則如下:
- 盛怒之下不打,小孩會被"猙獰"的臉嚇壞,那是破壞親子關係的關鍵,或者由配偶"代打",也避免小孩有忿怒即可打人的錯誤觀念。
- 先期重重打,後期就可"儀式性"的輕輕打。
- 用殺菌處理後的細塑膠條打屁股,不會傷到骨頭,但是很痛。
- 邊打邊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爸爸很難過、你不乖、哭沒有用、聽話才有用阿!...」語氣要婉惜平和。
- 稍後即刻親自為子女擦藥,撫平傷口與心靈。
- 背對揮打,可避免子女模仿。
後記:四歲時,女兒表現良好,因此宣佈廢除"咻咻",改為每次只有罰站反省10分鐘,反省後討論反省心得,培養女兒反省能力,這激勵她奮發自我的規範,由於表現良好,很快的一週後宣佈廢除罰站,改為每次只有罰坐反省5分鐘,這更激勵她的榮譽感,有了榮譽感,搭配簡短的"騙人"與"開玩笑"分析,此時期小孩"愛說謊"的症狀,自然也不藥而癒啦!
只是,她知道不能說謊,就避重就輕、或避而不答,簡直與大人無異嘛!傷腦筋=_=a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從理所當然到孤老的世代
假日,與可愛的妻小在美麗的淺水灣砌城堡,看著砂堡排列出的城鎮,慢慢的被夕陽下的浪花漸漸地消融.....黃昏之中,讓人不禁自問:這裡有多少稚氣的堡壘一次又一次的被撫平?...
我之所以這麼稱呼我們所處的這一代,是觀察目前年齡約在60~70歲那一代的法國人,我們大約跟他們差了3、40年,他們與我們這代有許多共通點:由於當時整體經濟處於起飛階段,他們的童年都是看著一切蓬勃成長,家境逐漸富裕,他們的世界觀正好與父母的說辭一致:只要你.....就會.....。一切都是那樣的理所當然,這是個'理所當然'的世代,沒有達不到的事,但是,如果有人往外面的世界注意一下,很快就會發現真相:其他地區許多人可是努力一輩子什麼都得不到,「原來,我們只是這個楚門世界(The Truman Show)的一角。」許多人渴望得到的事物,卻是我們日常的呼吸、喝到的水那般希鬆平常,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個神話也會像任何事物一樣:一切終將被宇宙無情的蝕毀、夷平........
法國的'理所當然世代'進入工作職場的時機,正是遇到能源危機、產業外移的時候,當時已整合上中下游的龐大企業集團逐漸的分崩離析,對當時大量的白領、藍領組成的新家庭造成生活上持續性的壓力,一切都不再是理所當然,高成就、高所得然後高失業造就了成千上萬的躁鬱症與憂鬱症的夫妻,越是聰明的人,常常是病起來越嚴重,最嚴重的事情發生常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當時這些夫妻錯估了局勢,認為春燕會再回來,而且認為對方'理所當然'的要負最大的責任,想要改變不可能'立即'的改變。
憂鬱症患者在言語與神情上常顯得漫不經心,這讓身旁的躁鬱症患者常會不知不覺的感到不被重視與憤怒。躁鬱症患者的樂觀與好脾氣常被憂鬱症患者不經意的視為'理所當然'或是過度天真。
由於'理所當然世代'的世界觀是被蒙蔽的,因而常在小小的付出之後就要求許多回報,他們幾乎都把中古世紀那些殉道者前仆後繼的事當作另一個星球的故事書。
由於太太也在工作賺錢,又要操持家務,當時的丈夫雖然壓力大,但在相處上多是盡可能的和顏悅色,但太太工作、家庭兩頭燒,多是要求平等或是情緒不穩,至少不會像個小鳥依人般的撒嬌,之後又對自己的情緒化感到懊惱,長期下來夫妻間產生許多壓力。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新興都會的夫婦婚後,兩人忙著工作,小孩因扥育而疏於照顧。出了問題,才會拿上一代的方式來指責對方。
總總原因,'理所當然世代'最後不約而同的高喊:「獨立自主!」成為有史以來最多孤獨終老的"孤老世代"。
這就是目前年齡約在60~70歲世代的法國人,有老伯伯、老嫫嫫,就是沒有一對的,他們最喜歡找年輕人聊天,但是只有少數年輕人有耐心與愛心,大多是自顧不暇的年輕人。
也許, 您會問:他們的子女呢?
是的:他們也有名稱:'不婚世代'。因為他們厭倦了從小看到大的'躁鬱症'大戰'憂鬱症',這些人發現一種現象:同居都好好的,一結婚就鬧分裂。
除非, 您不是個家庭價值中心論者,不管 您願不願意,這就是我們所處的年代,面對'孤老的世代',我的選擇:做好個人情緒管理(管理不等於壓抑或舒壓,請洽 您的心理或婚姻諮詢師),以家庭為中心,以配偶為生活中心,其實躁鬱症只是樂觀多了些、憂鬱症只是悲觀多了些,正好可以相互補正對事物的評估,在家庭的這個避風港中,不苛責對方、不放肆、不爭是非對錯、不賭氣,在吵架前盡可能把握這個自我超越的修行機會,先對對方宣告:「我才不上當、我經得起你(妳)的考驗!」,讓吵架變得有藝術、有智慧。
我之所以這麼稱呼我們所處的這一代,是觀察目前年齡約在60~70歲那一代的法國人,我們大約跟他們差了3、40年,他們與我們這代有許多共通點:由於當時整體經濟處於起飛階段,他們的童年都是看著一切蓬勃成長,家境逐漸富裕,他們的世界觀正好與父母的說辭一致:只要你.....就會.....。一切都是那樣的理所當然,這是個'理所當然'的世代,沒有達不到的事,但是,如果有人往外面的世界注意一下,很快就會發現真相:其他地區許多人可是努力一輩子什麼都得不到,「原來,我們只是這個楚門世界(The Truman Show)的一角。」許多人渴望得到的事物,卻是我們日常的呼吸、喝到的水那般希鬆平常,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這個神話也會像任何事物一樣:一切終將被宇宙無情的蝕毀、夷平........
法國的'理所當然世代'進入工作職場的時機,正是遇到能源危機、產業外移的時候,當時已整合上中下游的龐大企業集團逐漸的分崩離析,對當時大量的白領、藍領組成的新家庭造成生活上持續性的壓力,一切都不再是理所當然,高成就、高所得然後高失業造就了成千上萬的躁鬱症與憂鬱症的夫妻,越是聰明的人,常常是病起來越嚴重,最嚴重的事情發生常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當時這些夫妻錯估了局勢,認為春燕會再回來,而且認為對方'理所當然'的要負最大的責任,想要改變不可能'立即'的改變。
憂鬱症患者在言語與神情上常顯得漫不經心,這讓身旁的躁鬱症患者常會不知不覺的感到不被重視與憤怒。躁鬱症患者的樂觀與好脾氣常被憂鬱症患者不經意的視為'理所當然'或是過度天真。
由於'理所當然世代'的世界觀是被蒙蔽的,因而常在小小的付出之後就要求許多回報,他們幾乎都把中古世紀那些殉道者前仆後繼的事當作另一個星球的故事書。
由於太太也在工作賺錢,又要操持家務,當時的丈夫雖然壓力大,但在相處上多是盡可能的和顏悅色,但太太工作、家庭兩頭燒,多是要求平等或是情緒不穩,至少不會像個小鳥依人般的撒嬌,之後又對自己的情緒化感到懊惱,長期下來夫妻間產生許多壓力。
另一個原因是,當時新興都會的夫婦婚後,兩人忙著工作,小孩因扥育而疏於照顧。出了問題,才會拿上一代的方式來指責對方。
總總原因,'理所當然世代'最後不約而同的高喊:「獨立自主!」成為有史以來最多孤獨終老的"孤老世代"。
這就是目前年齡約在60~70歲世代的法國人,有老伯伯、老嫫嫫,就是沒有一對的,他們最喜歡找年輕人聊天,但是只有少數年輕人有耐心與愛心,大多是自顧不暇的年輕人。
也許, 您會問:他們的子女呢?
是的:他們也有名稱:'不婚世代'。因為他們厭倦了從小看到大的'躁鬱症'大戰'憂鬱症',這些人發現一種現象:同居都好好的,一結婚就鬧分裂。
除非, 您不是個家庭價值中心論者,不管 您願不願意,這就是我們所處的年代,面對'孤老的世代',我的選擇:做好個人情緒管理(管理不等於壓抑或舒壓,請洽 您的心理或婚姻諮詢師),以家庭為中心,以配偶為生活中心,其實躁鬱症只是樂觀多了些、憂鬱症只是悲觀多了些,正好可以相互補正對事物的評估,在家庭的這個避風港中,不苛責對方、不放肆、不爭是非對錯、不賭氣,在吵架前盡可能把握這個自我超越的修行機會,先對對方宣告:「我才不上當、我經得起你(妳)的考驗!」,讓吵架變得有藝術、有智慧。
時間是感覺的殺手
當彼此都累了的時候,時間卻常在此時更加無情的催促著,疲倦時的言談,會令三歲大的小孩哭鬧不休,疲倦時的言談,同樣的會使成年人不經意地把彼此的期望當成無理的要求,而使得最親愛的人傷痕累累,意識到此,要學會掛在嘴邊,常互相鼓勵:「你(妳)已經很棒了!」來強調那不過是個"建議"而不是"要求",把彼此身心修補好,老來好作伴。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從尊重到尊重才是真尊重‧從友善到友善才是真友善
小時後,剛到學校滿心歡喜的結交新朋友,總是偶而會遇到幾個惡作劇的小朋友,以苦頭回報尊重與友善,姑且不論這個惡作劇的孩子背後的環境與人格養成是多麼的另人要給予同情與體諒,但是從對應的態度再一次傳遞了這個惡,"證明"惡的力量是多麼具有真實的價值,那些友善的臉最終都變成了憤怒或沮喪,經不起一點考驗,於是這個惡作劇的孩子似乎找到了依據,"確信"所謂的尊重與友善不過是天真的虛偽,露出了得意的笑容,繼續往偏差的人生邁進....。
這些成長的陰影,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一直到大,從幼稚園到研究所,越大越欠缺這樣的情緒磨練,事實上,在學校裡很少有人能教我們成熟的態度面對衝突。
當然長大以後,人格稍具成熟,不幸遇到問題時,人們彼此尊重是一種基本禮貌,但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導致許多事情都交由第三者轉達,一來是怕自己的憤怒或沮喪情緒撕裂雙方的關係,一來也怕太過干涉別人導致反彈。
這些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以前"就發生過很多次,我們都是這樣告訴自己,但是我們往往忘了問那對方是如何看待我們,甚至不敢問,因為一個原始的懼怕仍然深沉的印在淺意識裡......那個得意的笑容。
這不過是小時候遇到的傷害,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成熟的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但是很多人遇到事情時,這樣的情緒又再次影響很多人的行為,不知不覺做了"被害者"的準備動作,間接的溝通造成更大的誤解,於是尊重再次變成了憤怒、友善再次變成了猜忌。
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已經成熟到能夠尊重與友善的對待每一個人,包括自己與傷害我們的人。
這些成長的陰影,圍繞在我們的身邊一直到大,從幼稚園到研究所,越大越欠缺這樣的情緒磨練,事實上,在學校裡很少有人能教我們成熟的態度面對衝突。
當然長大以後,人格稍具成熟,不幸遇到問題時,人們彼此尊重是一種基本禮貌,但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導致許多事情都交由第三者轉達,一來是怕自己的憤怒或沮喪情緒撕裂雙方的關係,一來也怕太過干涉別人導致反彈。
這些憂慮不是沒有道理,"以前"就發生過很多次,我們都是這樣告訴自己,但是我們往往忘了問那對方是如何看待我們,甚至不敢問,因為一個原始的懼怕仍然深沉的印在淺意識裡......那個得意的笑容。
這不過是小時候遇到的傷害,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成熟的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但是很多人遇到事情時,這樣的情緒又再次影響很多人的行為,不知不覺做了"被害者"的準備動作,間接的溝通造成更大的誤解,於是尊重再次變成了憤怒、友善再次變成了猜忌。
雖然我們都知道:我們已經成熟到能夠尊重與友善的對待每一個人,包括自己與傷害我們的人。
後記:感謝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彼此開誠布公握手言和,避免了中間人無心的挑撥與愚弄,一起走出了誤會的幽谷。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默默耕耘的文化
其實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是因為有澎湃的熱情,才會'傻到'要接觸大眾事務,但往往忘了保護自己,受傷後自艾自憐,或者轉而找到一些怨恨大眾、環境的理由。社會上像這樣一時被激情沖昏頭,演變到最後害己誤人的戲碼,此起彼落到處上演。
所以奉勸:如果要參與大眾事務,就應從建立自己正確心態開始。
如果 您是看到這樣戲碼的旁觀者,也請記得要多給予諒解、鼓勵與建議,不要漠視不管,最好不要再頭頭是道的唸不停、帶頭落井下石。
包括花博 '城市花園'的事務在內,我們都必須體認到:所有令人興奮的事務 ,都難免要進入到這樣的流程:
政治人物 → 公務人員 → 法律規範
尚未建立正確心態時,每個人的情緒,漸漸就會隨階段而轉變:
熱情理想 → 積極處理 → 告發懲罰
然後再大拜拜式的,大家回頭異口同聲譴責一下當初那個最有理想與熱忱的政治人物,甚至把他當初的動機扭曲為不純正。於是,熱情的台灣人就這樣冤枉的讓人看成 '整體的短視與缺乏自信'(參閱引用社論)。幾次循環下來的情緒就會變成:
憤恨報復 → 應付漠視 → 防範、冷淡、灰心、猜疑、牽制...
常此以往,空轉、虛耗大量社會成本,全體原地踏步、心情不好,實非 您我之福。
現下癥結節點似乎不在法律規範,好比:衣服醜就不穿,這樣更不禮貌。既然漂亮衣服還沒做好,而改變制度也不是一兩天就好,要改變這樣的惡性循環,還是可以簡單的由心態(mindset)做起:
1.參與大眾事務從建立自己正確心態開始,保護自己,告訴自己:既然要做就要衡量自己經受得起的批評,有錯就改,不責怪大眾。
2.不做表面的批判,多鼓勵,多建議,不責怪主導者。
心態正確溝通才會回歸理性,相互體諒與扶持,從上述的惡性循環中跳脫出來,一起回到最初的熱情,再接再厲,做好下一件事。
在停筆前,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也是承續本文主旨,必須再次聲明:表彰負責花博的 勞苦官員們,盡管必須盡一切可能地為社區爭福利,我們要表達是:誠摯的鼓勵與完全的諒解。
引用社論:
所以奉勸:如果要參與大眾事務,就應從建立自己正確心態開始。
如果 您是看到這樣戲碼的旁觀者,也請記得要多給予諒解、鼓勵與建議,不要漠視不管,最好不要再頭頭是道的唸不停、帶頭落井下石。
包括花博 '城市花園'的事務在內,我們都必須體認到:所有令人興奮的事務 ,都難免要進入到這樣的流程:
政治人物 → 公務人員 → 法律規範
尚未建立正確心態時,每個人的情緒,漸漸就會隨階段而轉變:
熱情理想 → 積極處理 → 告發懲罰
然後再大拜拜式的,大家回頭異口同聲譴責一下當初那個最有理想與熱忱的政治人物,甚至把他當初的動機扭曲為不純正。於是,熱情的台灣人就這樣冤枉的讓人看成 '整體的短視與缺乏自信'(參閱引用社論)。幾次循環下來的情緒就會變成:
憤恨報復 → 應付漠視 → 防範、冷淡、灰心、猜疑、牽制...
常此以往,空轉、虛耗大量社會成本,全體原地踏步、心情不好,實非 您我之福。
現下癥結節點似乎不在法律規範,好比:衣服醜就不穿,這樣更不禮貌。既然漂亮衣服還沒做好,而改變制度也不是一兩天就好,要改變這樣的惡性循環,還是可以簡單的由心態(mindset)做起:
1.參與大眾事務從建立自己正確心態開始,保護自己,告訴自己:既然要做就要衡量自己經受得起的批評,有錯就改,不責怪大眾。
2.不做表面的批判,多鼓勵,多建議,不責怪主導者。
心態正確溝通才會回歸理性,相互體諒與扶持,從上述的惡性循環中跳脫出來,一起回到最初的熱情,再接再厲,做好下一件事。
在停筆前,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也是承續本文主旨,必須再次聲明:表彰負責花博的 勞苦官員們,盡管必須盡一切可能地為社區爭福利,我們要表達是:誠摯的鼓勵與完全的諒解。
引用社論:
只問收成不願耕耘的文化
- 2009-03-13
- 中國時報
體育是國力的延伸,從經典賽到曾雅妮,反映出的不只是政府有沒有重視體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凸顯出台灣人整體的短視與缺乏自信。
運動若沒有正確的制度與科學的訓練,整體實力就是不會進步。沒有自信的台灣人將棒球運動看作民族自信的象徵,卻從不思考如果要打敗日本韓國,台灣到底需要幾個陳金鋒,而要培養十個陳金鋒,台灣又需要怎麼樣制度與科學的配合。
基層教練為了短期勝負操勞選手,看不到長期下來折損多少人才。職棒打了二十年還在草創,還在要求球員共體時艱,不願建立二軍。
台灣人的短視不只表現在體育,文化同樣如此,《海角七號》熱賣,只看得到媒體與政治人物搶搭熱潮盡情消費劇中人物,沒有人願意,或甚至沒有人有能力告訴我們,如何讓台灣年年有《海角七號》?如何讓十個魏德聖出頭?
不管叫台灣還是中華民國,這塊土地是個令人驕傲的地方,那是因為我們有陳金鋒、王建民、曾雅妮、魏德聖等。但是台灣人很少想到,我們的整體環境每年都在抹煞許多潛在的陳金鋒,勸退下一個魏德聖。
台灣政府不分藍綠每年編了大把預算給外交部,卻看不出體育外交對台灣國際能見度有多少幫助,這是政府腦袋的問題,而不只是政府有沒有打算出錢的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換了腦袋,不再只會看短線的政府。
訂閱:
文章 (Atom)